近日,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、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五届“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”推荐活动结果揭晓,93篇(组)文章入选。
   入选文章主题鲜明、类型丰富,或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或深入宣传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,或生动讲述抗疫故事、弘扬抗疫精神,或宣传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。但无一例外,它们都体现了期刊界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的职责。
   理论文章文质兼美
   在本届“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”中,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是重要的一类。
   “‘人民’始终在场,鲜明的人民立场、深厚的人民情怀、笃定的人民信仰,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卷著作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亮的底色。”这是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在研读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三卷和系列重要讲话时,内心最为强烈的感受。“心之所想,付诸笔端,于是就有了发表在《红旗文稿》上的《人民的理论——学习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〉》这篇文章。”沈壮海告诉记者。
   《人民的理论》一文,既有逻辑缜密、条分缕析的理论阐释,又有“人民是时代的雕塑者”“我们党执政以来,中华大地上所激昂展开的壮丽乐章,‘剧中人’是人民,‘剧作者’也是人民”等形象比喻,论说既精当、文字亦隽永。
   时光向前回溯一年,站在2020年的关口向前望,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。
百年大党,缘何风华正茂?来时路是什么,经历了哪些危局困境并成功应对?为何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?其初心何在,当代使命又是什么?
   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》发表的“百年大党正年轻”组文、《新湘评论》发表的“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”组文等,意在从多个视角、全方位深入解读这些问题。
   “年岁有加,并非垂老;理想丢弃,方堕暮年”“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,她的年龄有自然年龄、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”……“百年大党正年轻”组文的编辑胡秀荣,在第一次阅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撰写的《为什么说百年大党依然年轻》一文时,就被其理性思辨色彩和优美文辞所打动,决定将其作为首篇推出。
   “老校长写得富有感情,我们读来也觉得很受感动。”胡秀荣向记者谈她的感受,“这组文章的策划行动得早、推出也早,从社长到主编、再到编辑都高度重视,大的方向定下来后,小到每篇文章主题的确定、每个小标题的打磨,大家都精心而认真。组文发表后,不仅得到学界的认可,还有出版界拟将文章编辑成书。在互联网及微信公众号上,组文也迅速传播。”胡秀荣说。
   融媒体时代,主题宣传文章的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,稿件质量仍是底色和基石。
   时政聚焦襟怀广博
   2020年,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。这一年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,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。这一年,期刊界梳理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与经验,书写记录山海间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。
   全面小康,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。
   刊发在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》上的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:历程、经验、意义》一文,从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”“按现行标准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”“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”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”“国际地位显著提升”五个方面,系统梳理小康社会建设给中国带来的崭新面貌。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”,从文中还可读到,从《诗经》即开始吟诵的“小康”理想,终于成为现实。
   全面小康,是模式创新,是众人合力、久久为功。
   “你从八闽大地走来,带着海风,带着温暖,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,闽宁情谊割不断”,以一曲流传在宁夏的新“花儿”开篇,《福建支部生活》上《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》一文,拉开了对“闽宁模式”作系统梳理的序幕。“移民吊庄”“井窖建设”“劳务输出”“挂职”“支教”……正如文中所说,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、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,闽宁两省区持续24年守望相助奔小康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集中展现。
   全面小康,是各族人民都能体会到的切实感受。
   《瞭望》刊发的《多赚了三毛钱》、《当代广西》刊发的“毛南族,脱贫啦!”组文等报道,站在山坡上、走进田地里,真实书写老百姓逐渐过上的美好日子。
   全面小康,是值得向少年儿童诉说的历史成就。
   《中国校园文学》刊发的《巴音诺尔纪事》,《小学生时代》刊发的《一只长毛兔》等文章,用最柔软的笔触,写最“硬核”的事实。
   “何明威到巴音诺尔嘎查小学支教的第一天就闹了笑话”;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,小呼日勒的爸爸回乡了,小呼日勒的理想终于不再是“变成一只苍蝇”跟着爸爸去广东了,而是“成为一名飞行员”;“老那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”“他们都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去,但老那一心只想留在嘎查小学当他的光杆校长”“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,我们赶回去参加老那的葬礼时才偶然知道这些”。《巴音诺尔纪事》的作者何君华,用3个温暖人心的故事,展现内蒙古脱贫攻坚的历程。
   “我是一个湖北人,来到内蒙古快15年了,对这里的人与物、草与木都很为熟悉,出生农家的经历也让我能很快跟当地农民共情。生活的底子厚,下笔才能有情。”何君华对记者说。
   “我们特别策划了‘脱贫攻坚·筑梦小康’专栏,从南至北、从东到西约请作家,请他们从亲身感受出发创作作品,力求我们的视野是全面的、故事是有温度的。”《中国校园文学》编辑部主任李娜告诉记者。
   2020年,全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。为防疫出谋划策、为稳民心尽心尽力,成为期刊界的自觉。
   《党风廉政建设》刊发的“常态化疫情防控监督”组文、《中国发展观察》刊发的“复工复产稳经济”组文、《半月谈》刊发的《抗疫催生常态化基层治理之策》、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刊发的“经济战‘疫’”组文,视角多元,但俱怀信心。
   “经济战‘疫’问题多、难度大,但方方面面正在付出巨大努力,借重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,全力保障防疫、经济两大阵地的一线需求”,“经济战‘疫’”组文的评论员文章这样写道。
   人民群众力量彰显
   无论身处怎样的年代,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真正的英雄。期刊界牢记这一点,致力于在篇章中凸显“人”的力量,让他们成为历史的主角。
   2020年,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再次举行,距离上一次大会举行,正好是5年。
   5年间,劳动之光闪耀中华大地。为此,《中国工人》选取了5年中的24个劳动瞬间,组成《劳动改变中国:2015—2020劳动瞬间回眸》系列报道,记录中国因劳动发生的改变,记录改变中国的劳动者。“起飞!C919”“高铁一条线,繁荣一大片”“攀登者”……报道中,一个个或动态十足、或简短凝练的标题,充分彰显劳动凝聚的力量之美。
   “在策划上,我们花了些工夫。先按时间顺序,将5年间发生的与劳动者相关的大事进行表格化梳理,从大国工程建设到大国重器制造,从劳动模范表彰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显现,都进入到我们的视野。于是,我们呈现出来的劳动画面,就较为丰富。从位于我国南部的伶仃洋到位于我国北部的黑土地,从国家奖励科技进步的最高领奖台到世界之巅珠峰,甚至是对光年之外宇宙星河的遥望,都得到了呈现。”《中国工人》总编辑李瑾对记者说。
   在推进我国迈步前进的征途中,亿万中华儿女用肩膀扛起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,凝聚起奋斗的力量。
   《中华儿女》刊发的“坚守铁路 逐梦青春”组文,有铁路工作者常年户外作业、一如既往专注认真的身影。
   《中国出入境观察》刊发的《壮志凌云七十载 鲲鹏展翅翱九霄》文章,有边检人员居安思危、丝毫不敢懈怠的决心。
   2020年入夏,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,防汛抗洪形势复杂严峻。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,《人民画报》将镜头对准了参与防汛抗洪的工作人员。在《防汛抗洪 人民至上》专稿中,记者的镜头里,有运送沙包的解放军战士,有抢险排危、转移群众的消防人员,还有不远千里前来驰援的志愿者。正如卷首语所说,他们“脚下是守护生命的堤坝,身后是赖以生存的家园”。
   人民就是江山,江山就是人民。2020年,无论寒与暑、水与火,期刊纸张的方寸间,始终写满了“人民”。

阅读原文

上一篇:新华社 | 2021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线上开幕

下一篇:刊协讲堂第二十三期开讲 聚焦中国教育报刊社深度融合与转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