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(记者杜一娜)7月11日,第六十三期刊协讲堂与期刊业界见面。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副主编、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璇做客讲堂,分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及其主办的另外两本期刊《博物》《中华遗产》秉持“垂直深耕、自我裂变”办刊理念,走地理与人文交融、文化与科学呼应特色办刊之路的经验。
   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主持讲堂活动。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由中国科学院主管,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,前身为《地理知识》,创办于1950年,2000年更名为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。2004年1月,《博物》创刊。2007年底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接手《中华遗产》杂志,并于2008年2月推出《中华遗产》改版第一期。
   据张璇介绍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在2000年更名后,采用“第一人称+实地探访”的报道形式,以“科学+人文”为内容主线,从“科学+话题”“科学+谈资”“科学+艺术”等视角,为读者提供了科学传播的新范式,并确立了以“省专辑”“区域专辑”“特别策划”为重点关注选题,通过制作“爆款”吸引读者的发展特色。《博物》遵循“每期前进一小步”的办刊思路,注重纸质与新媒体的互动和相互引流。《中华遗产》突出“文化自信”“国潮”等理念,发行量显著增加。
   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新媒体兴起对期刊的冲击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形成了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、《中华遗产》、《博物》、影视公司、图书公司、新媒体和融媒体七大内容传播矩阵。目前,“中国国家地理”孵化了约50个较有影响力的账号,粉丝总量超过7000万。
   吴尚之表示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的创新发展有3个方面:一是转变办刊理念,推动全面创新;二是实现差异化布局,促进特色化发展;三是适应新媒体环境,加强传播矩阵建设。

 

阅读原文

 

 

上一篇:刊协讲堂第六十二期举行 《能源与环境材料》主编分享期刊质量坚守